新華網(wǎng)巴勒斯坦伯利恒6月19日電 通訊:巴勒斯坦難民營的水之痛
新華社記者華春雨 齊湘輝
狹窄逼仄的街道,簡陋粗糙的住宅,墻壁上畫滿了“難民回歸”的涂鴉……這是位于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的杜黑謝難民營給人的印象。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經(jīng)歷半個世紀的這座難民營里的居民仍得不到足夠的水供應,水資源問題仍是他們心中的痛。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隨后爆發(fā)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原來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大批巴勒斯坦人流落到伯利恒一帶。1953年,杜黑謝難民營正式建立。如今50多年過去了,難民營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從當初的4500多難民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3000多人。人口的激增令難民營各種資源都顯得相對匱乏,但眼下,水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水資源的分配歷來都是巴以和平進程中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世界銀行近期發(fā)布的報告稱,盡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水供應都來自西岸地區(qū)的同一地下含水層,但由于以色列控制著西岸地區(qū),以色列人均用水量是巴勒斯坦人的4倍。
阿里·沙福特一家住在這里已有50多年了。沙福特說,杜黑謝難民營一直面臨水短缺問題,而水污染更加劇了這一情況。沙福特回憶說:“當水污染蔓延到這一區(qū)域時,我們覺得這是一場災難。水的味道和顏色都讓我們感到太可怕了。我們感到很震驚,想知道如何應對這一切,因為我們有孩子,有家庭。”
杜黑謝難民營的水污染始于今年5月,由于難民營的供水系統(tǒng)管道過于破舊,污水進入了飲用水管道。難民營居民喝不上干凈的水,只能從別的地方取水。在沙福特家的廚房,沙福特的母親正在洗碗。擰開水龍頭,水流量十分細小,來自屋頂上的儲水罐,這是他們儲存下來的清水,有一部分還是從鄰居家借來的,因此他們從不敢浪費任何一滴水,洗過碗的水會被收集起來作為他用,即使是被污染的水,他們也給儲存在水桶里尋找合適的用途。
沙福特說,水污染出現(xiàn)后,他全家每天可用的干凈水只有約20升。“我知道這讓人難以置信,但是這的確發(fā)生了”。
負責管理難民營日常事務的聯(lián)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官員穆斯塔法·哈利勒·尤尼斯說,水污染已嚴重影響了難民營近四分之一人的生活。他說,他們和巴勒斯坦的供水部門已在盡力應對污染問題,但解決起來并不容易。
據(jù)尤尼斯介紹,這個難民營有兩套向居民供應飲用水的系統(tǒng),其中一套用了27年,另外一套用了35年,都十分陳舊。為解決水污染問題,他們正逐步更換陳舊的水管,但由于難民營的供水系統(tǒng)是當年以色列方面建造的,而以色列人撤離時沒有留下供水系統(tǒng)的地圖,這使他們無法獲知地下水管的確切位置,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尤尼斯表示,盡管目前水污染問題十分棘手,但還是可在短期內(nèi)解決,而長期困擾的問題則是總體水資源不足,“每年夏天我們都會面臨同樣的缺水問題,這是我們無力解決的,因為我們根本得不到足夠的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