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2月31日文章,原題:2015年的中國在本世紀第二個10年之初,你可能要睜大眼睛,才找得到預示中國未來會遇到的最大麻煩的蛛絲馬跡:比如澳門賭場中空空如也的冰桶,以及內蒙古新蓋樓房衛(wèi)生間里缺水的馬桶。
但到了2015年,情況已一目了然:中國“干透了”。2009年至2012年間的“信貸長城”堆積起太多的工業(yè)產能,消耗了太多的水。這加劇了全國范圍的缺水局面。中國擁有全球逾1/5的人口,卻只有全球6%的淡水。對于關閉耗水量巨大的水泥廠和鋼鐵廠,地方政府官員仍缺乏熱情:對他們而言,讓成千上萬人下崗,豈不是自毀前程?4年過后,水資源危機已發(fā)展到災難性的地步。在荒蕪的內陸地區(qū),莊稼歉收導致饑荒;富饒的沿海城市則不得不實行緊急配給制。
這一切本可避免。10年前,中國還擁有一切有利條件:健康的勞動大軍,龐大的資金儲備,重登國際舞臺的揚眉吐氣……但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卻被人們忽視了。在2009年,中國在改善灌溉方面的花費約100億元人民幣———只占當年總貸款額的千分之一。水資源部當時只是國務院下屬27個機構之一。讓河流改道這樣的工程被標榜為國力展示,而不考慮是否科學。疏導長江的努力曾讓全球工程界一片驚嘆。與此同時,沿岸工廠卻大肆污染水域而不受處罰。一個受挫的國家如今已告別王者姿態(tài)。中國正考慮懇請貧窮的鄰國提供糧食援助———一個強國已衰落至斯?!ê卫枳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