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警告,到印度一定要喝名牌的瓶裝或罐裝水
臨行前,印方送我們一袋印度政府旅游局北京辦事處印制的關(guān)于印度的資料。袋子上印的就是“不可思議的印度”,英文是IncredibleIndia.查金山詞霸,Incredible譯意是“<口語>難以置信的”。我感覺中文譯成“不可思議的”更得體更有水平。它既不同于“令人驚奇的”、“奇妙的”(wonderful)有太強的廣告式自夸色彩,又強調(diào)了印度的神秘而值得探訪,似乎說印度“不可思議”,你可以去感知去感受呀,樂在過程,妙在不言中。
我感受的不可思議,第一條是在孟買,在浦那,街頭路邊,除了明顯的標(biāo)示穆斯林的頭巾或白圓帽,錫克教男子的纏頭布,男女老少的人們極少戴帽子,更不用說打遮陽傘、戴斗笠,只見到幾個建設(shè)工人或?qū)W生模樣的人頭上有頂西式帽。須知,孟買和浦那與我國三亞緯度差不多,都在北緯18度左右。別說三亞的婦女在太陽下戴斗笠還要用布圍脖頸,我國北方男子頭上還要用毛巾打“英雄結(jié)”呢。我們小時候在夏天科頭曬幾天就會滿頭長皰,搞得膿呀血的。這里的人怎么就這么經(jīng)曬?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呢!
說到水,出發(fā)前就有朋友一再警告,到印度一定要喝名牌的瓶裝或罐裝水,萬萬不可喝當(dāng)?shù)貨鏊徒诌叺娘嬃?。有位在印旅行過的華裔朋友勸腸胃不好的我別去印度,說她鬧急性腸胃病差點犧牲在那里了。我自然是百倍小心沒出事,但如今仍想不明白:當(dāng)?shù)厝藶槭裁淳蜎]事呢?那幾天報上說克拉拉邦和德里的男人預(yù)期壽命都有七十幾歲,這跟我國差不多。
還有個問題我一直沒好意思向人求解:印度社會傳統(tǒng)一向重男輕女,不說印度教早有“薩蒂”(將寡婦在丈夫的火葬柴堆上燒死)的惡俗,直到現(xiàn)代才被堅決禁止,就是女家要出不薄的陪嫁這一條也夠厲害了,千百年來他們是怎樣保持男女性別比例大體平衡的?
印度不是政教合一的神權(quán)國家
拉奧奇夫人在會見我們時強調(diào)“印度是一個世俗的、多元的、驕傲的、獨立的國家”。我理解,她強調(diào)“世俗的”,不是否定印度是眾多宗教匯聚的“博物院”,有各種宗教信仰的人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而是說印度不是政教合一的神權(quán)國家;說印度是“多元的”,不是一般地說文化多元,而是強調(diào)在這個人種多、地域廣、民族多、語言復(fù)雜、生活方式差異大的國度,包容性強,宗教和思想自由,廣義的文化色彩豐富。
不論大都會德里、孟買,還是中等城市浦那或沿途鄉(xiāng)鎮(zhèn),可以看到男人服飾的多樣性,尤以錫克教男子俊美多姿,而成年女子絕大多數(shù)裹傳統(tǒng)的紗麗,赤橙紅綠藍白,爭芳斗艷。據(jù)吉檀加利·科拉納德那本書說,印度人能根據(jù)婦女的著裝看出她來自哪個地區(qū),信仰什么宗教,說什么語言,甚至能推斷她早餐吃什么。細分到這種程度,如果固化了,正面說是多元共處,反面看就過于保守了。
印度社會的傳統(tǒng)保留得多,是利還是弊,見仁見智,很可能是利弊互見。殖民者雖然16世紀就來到了印度,但直到1858年英國政府才收購東印度公司(這筆錢由印度人民出),對印度實行直接統(tǒng)治,此前英政府主要目標(biāo)是做生意賺錢而不想管理印度事務(wù),更無意改進其社會結(jié)構(gòu)。
事實上,直到獨立前夕,印度仍有封建割據(jù)的土邦554個,占全國面積的2/5,人口的1/4;1971年,印度議會才決定正式取消土邦王公的特權(quán)和年俸。從1949年到1970年代,印度多次立法進行和平的漸進的土地改革,但問題遠未完全解決。這些因素對社會階層流動和風(fēng)俗習(xí)慣演進的速度不可能不產(chǎn)生重大影響。我注意到,電視等傳媒的廣告上,寶萊塢電影拍攝現(xiàn)場,男女中小學(xué)生的校服,都明顯地西洋化了。隨著經(jīng)濟自由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度推進,印度社會傳統(tǒng)的變化將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