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海灣國家水資源管理亟須轉型
邁克爾·久班(Michael Dziuban)
海灣地區(qū)國家巨額的石油財富讓政府能夠保證水資源的充分供應,但不斷增長的水資源需求以及迎合需求而帶來的成本可能限制政府適應新的經濟挑戰(zhàn)的能力。沒有綜合性的改革,水資源利用將成為海灣地區(qū)國家長期發(fā)展的瓶頸。
海灣地區(qū)國家水資源的挑戰(zhàn)是雙重的。一方面,阿拉伯半島的干旱氣候使得水資源天然稀缺。因此各國不得不投巨資來淡化海水或是用泵從遙遠的內陸抽取。隨著人口持續(xù)增長和國內對能源需求的增加,目前在淡化水及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將會不夠。
但許多海灣國家領導和民眾的用水方式表明他們認為水資源是無限的。比如,農業(yè)占到了海灣國家用水量的70%以上,在一些地區(qū),人們甚至用淡化水來從事農業(yè)生產,以及諸如家庭景觀美化和洗車這樣的活動。在海灣地區(qū),水資源計量和計價并沒有健全到使人們能對他們用水的方式負責的程度。水資源完全免費的事實加強了人們對水資源將不會枯竭的認知。
雖然海灣國家可能不會到完全干旱的地步,但他們發(fā)現在現有水資源的消費成本和當前條件下處理和供給水資源變得越來越困難。政府已經花費了巨額的資金和能源來提供水資源,但維持這樣高水平的投資將阻礙他們維持其他更有長期戰(zhàn)略價值的經濟新方案的展開。
水資源的稀缺性
海灣地區(qū)水資源利用是顯著稀缺和顯著發(fā)展的產物。該地區(qū)可再生水資源僅為地區(qū)其他國家的1/5,但從1970年到2005年,海灣地區(qū)水資源需求量以高于地區(qū)人口增長量30%速度增加。
高供給所帶來的成本同樣顯著。在卡塔爾,過去十年中人均花費46000美元用于淡化水資源和電力生產。而淡化水的基礎設施同樣需要大量投入,2008年沙特花費170億美元用于建設淡化水廠。淡化水不僅用于民眾消費,也用于灌溉,該地區(qū)領導人開始將國內灌溉視為自身繁榮的表現,并以此與那些不能管理好自然環(huán)境的不發(fā)達國家區(qū)別開來。而這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狀況。
這些實踐的過程也伴隨著工業(yè)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偟膩碚f,海灣國家面臨跟上水資源供給需求的巨大投資。比如在沙特,每年用于淡化水的電力需求的增長達到了8%。同樣的,在這些國家中,慷慨的補貼政策使得水資源免費供應,更加刺激了人們的需求。
農業(yè)用水是有限的并將最終枯竭,而淡化水將會維持高價,因為它取決于能源消耗的成本,而并不會從技術進步等規(guī)模經濟中受益。
水資源和國家戰(zhàn)略
水資源是海灣地區(qū)國家構筑關鍵政府能力的途徑。目前沒有能力為龐大人口提供水資源的設想已經刺激政府在這方面加大力度,這也將為政府實現其他方面的抱負鋪平道路。但日趨困難的水資源供給將阻礙政府來進行全景式思考。
問題的核心是,海灣國家為它們擁有的兩種最珍貴的資源——石油和水構筑的關系。海灣國家有大量的石油資源帶來財富,但同時水資源極度匱乏且不足以保障基本生存。這種差異使得政府運用富余的資源來使貧乏的資源更易獲得。正如歷史學家瓊斯(Toby Jones)所言,“變油為水”成為海灣國家過去四十年最根本的努力方向之一。這樣做也使這些國家能夠更好地設定其他諸如旅游、房地產和相關工業(yè)部門的目標。
但石油和水資源不僅儲量豐富程度不同,性質也不同。該地區(qū)的石油短期內仍然可采,而且石油也有其他的替代資源可以產生收益,而水資源處理轉運很貴,其帶來的收益微乎其微。在海灣國家,農業(yè)對GDP的貢獻不足1%,卻耗費了70%以上的水資源。由于水資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資源的成本將在政府計劃經濟未來時面臨挑戰(zhàn)。
新舊兩種發(fā)展模式驅動了多方面的進步。舊的模式強調大量的物力增長(physical growth)和大量的政府支出,而新的模式優(yōu)先考慮可以驅動并維持增長的私人投資和人力資源的發(fā)展。雖然海灣國家將前者視為短期安全而將后者視為唯一的長期選擇,但它們實現新舊轉換的能力仍然具有不確定性。
水資源的稀缺讓這種趨勢的徹底轉變更加迫切也更加困難。海灣國家水資源的利用沿襲舊的無限增長的模式,但新的長久可持續(xù)的模式卻與舊的模式不相容,而且不斷增加的水資源需求反過來將使新模式越來越難以企及。
挑戰(zhàn)的核心是,淡化水需求將在幾個方面不斷增加。首先,國內的農業(yè)已經嚴重消耗了有限的地下水資源,因此需要淡化水來填補出現的不足。其次,對淡化水的需求本身也隨人口增長等因素一直在增長。
如果這種趨勢加劇,政府將很難做出調整。淡化水主要依賴天然氣資源,而天然氣將越來越難以得到。直接利用原油(112.78,0.49,0.44%)來處理淡化水和發(fā)電最終將會非常困難,因為這一方面威脅到政府的出口收入,而用于彌補這些損失的加大產出需要更多的投資。其他的替代資源如核能和風能更為昂貴,而且地區(qū)國家也沒有合適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
此外,隨著需求量的不斷上升,淡化水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投入、運營投入,以及水源獲取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都將成為挑戰(zhàn)。
最終,這些都預示著即將出現的問題,即無限期地生產大量水資源的成本超過了政府的能力。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來生產水資源,但由于免費提供,它們將無法得到任何回報。水資源的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會急劇增加,而海灣國家也會發(fā)現他們無法同時擁有大量的能源和大量的水資源。
海灣國家經濟的未來取決于將過去的收益迅速增值并轉化為新的可持續(xù)收益的能力。過去的成功值得在未來鞏固,但也有造成未來脆弱性的潛力。目前,能力的定義已經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政府利用水資源的方式限制了他們適應這種轉變的能力,
建議和結論
扭轉這種趨勢需要大力度的改革,包括政府提供水資源的方式,以及政府和民眾對水作為資源的認知。
這些改革需要與更廣泛意義上的經濟改革聯系在一起。私人部門的擴大意味著將水資源管理置于私人公司之下的機遇。
同時政府政策和治理的措施更為重要。政府需要監(jiān)管在新的可持續(xù)的技術方面的投資,也要從根本上轉變使用水資源的方式,并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如何平衡水資源使用中的收益和隱患。
供給方的問題解決方式觸手可及,但需求方問題的解決則更為復雜。盡管如此,最終價格改革勢在必行,海灣國家必須使人們認識到水資源是有限的??偟膩碚f,海灣國家政府能夠及時著手處理水資源的稀缺和需求的問題,它們就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更加廣泛意義上的戰(zhàn)略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