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姆斯特丹值得留戀的東西太多太多,可惜走馬觀花的我們,不能奢侈地像運河邊長椅上的荷蘭人一樣,端著杯子細細品味。
印象中的自行車王國應該很熱鬧,滿大街的“叮呤~叮呤~”,事實上,除了碰到女王誕辰或者狂歡節(jié),人們會傾城而出盡興狂歡外,荷蘭的生活其實是很是安謐的。街頭的自行車雖然隨處可見,但不像杭州會在路口擠成一片;運河繞著全城,游艇一艘艘閑散地駛過,岸邊是潔凈、整齊的街道,明亮的大窗和狹長的門掛在或紅或綠或藍的墻上,可愛得讓你懷疑是不是真的,教堂和鐘樓的尖頂從樹叢中鉆出來,偶爾幾只海鷗忽拉拉地扇著翅膀掠過……身處那時那地,你大概只需一輛自行車、一臺照相機、一雙舒服的鞋、一顆放松的心,就可以享受這一切——或許壓根什么都不需要。
阿姆斯特丹的名字始自于12世紀末,當時的居民為了防范洪水侵犯,在阿姆斯托河(Amstel)建起了水壩。Amsterdam中“dam”的意思就是指“水壩”。美國也有同名城市,位于莫霍克河畔,那是因為當?shù)刈钤绲木用穸鄟碜院商m,故以荷蘭城市阿姆斯特丹命名。
阿姆斯特丹是座水城,河網(wǎng)交錯,河道縱橫,有大小165條人工開鑿或修整的運河道。運河上架著千余座古老的石拱橋和現(xiàn)代化橋梁。運河的橋梁也都很低,為了讓船只通過,他們就建造了一種能開能合的橋梁,有大船通過時,橋面就像一只鳥的翅膀一樣張開,等船過去后再合攏起來,繼續(xù)承載著路上的車輛行人。
阿姆斯特丹的運河在這個城市的歷史上是十分重要的,最早阿姆斯特丹人為了保護城市,開鑿了環(huán)形的人工運河,后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就要不斷開鑿新的運河,于是運河越來越多,縱橫交錯的連接成一個密集的運河網(wǎng)絡。這些水道的作用,也漸漸從最初的保護城市,慢慢發(fā)展到運輸貨物,現(xiàn)在則是阿姆斯特丹一個有名的觀光路線。伴著綿綿的小雨,游船輕松自如地在水道里穿行,因為同樣是水道縱橫的城市,阿姆斯特丹被稱為“北方威尼斯”。但我倒覺得,與威尼斯那些包圍著城市的水不同,阿姆斯特丹的水是流在城市中,尤其在雨中,小船輕搖,恰似江南水鄉(xiāng)的溫婉多情。
運河的水也格外地清澈,并非因為“外國的月亮圓”,據(jù)了解這是因為不斷換水的緣故。所謂換水,就是因為從地下滲進來的海水,不斷匯集到運河之中,而抽水機則要每天從運河里抽出水來,再把水排入海中。每天的換水量非常巨大,以至阿姆斯特丹運河中的水,有百分之八十是剛換上來的新水。而如果抽水機停止工作,用不了幾天時間,運河里的水就會漫上河岸。所以及時排水是阿姆斯特丹乃至荷蘭人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工作。過去荷蘭境內(nèi)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風車,并被譽為“風車王國”,其實當時風車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抽水的。而木鞋之所以在荷蘭那么盛行,也是因為荷蘭低洼多水,一般的鞋子很容易爛掉,聰明的荷蘭人便發(fā)明了造價低廉的木鞋,冬天只要在鞋內(nèi)放入少許的稻草、棉花或羊毛就能避水御寒了。
在阿姆斯特丹,最常聽到的是這樣一句諺語:“當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時,把荷蘭忘記了,因此荷蘭人不得不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荷蘭來”。用概括的話來說,就是“上帝造人,荷蘭人造地”。荷蘭無山,為了填海造地,他們甚至不遠千里,從意大利與法國運來山石,造起了宏偉的攔海大壩,圍出了大片的土地,這與中國神話中銜石填海的“精衛(wèi)”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徽中或者街道上的路樁,都可以看到標有3個X的標記,代表阿姆斯特丹曾經(jīng)的克星:水、火與黑死病。而現(xiàn)在這些已成過去,它是荷蘭的首都,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因為擁有美麗的郁金香、浪漫的運河、隨處可見的腳踏車、閃爍的鉆石、珍貴的藝術收藏,以及開放的居民,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多元性的文化更是這個城市日益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