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最近公布了在圣地亞哥北部地區(qū)建造海水淡化設施的計劃。淡化設施建成后,每天可以提供5000萬加侖的水,到2020年可以滿足本地需求的7%。建造費用大約是10億美元。均攤下來,就是說每天增加1加侖水的轉換費用為20美元。預計的開銷是4.8美元每百立方英尺,這個價格比現(xiàn)在個人用戶交的水價要高。但我想要講的可不是價格的問題,沒有了美妙的化石能源,我們將來要面對的很可能會是許多更加昂貴的選項。
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最直接的海水淡化方法是蒸餾法:將水蒸發(fā)后,收集水蒸汽冷凝得到的淡水。具體做法是將咸水(或任何潮濕的東西)放在底部和四周不透光的容器里,只在上部以淺色塑料或玻璃掩蓋,然后置于陽光下。容器內(nèi)部會變熱,導致水分蒸發(fā),并在溫度較低的塑料/玻璃掩板上凝結??梢詫⒀诎逍螤钤O為朝兩側傾斜,以便于收集冷凝的淡水。
每克(毫升)水在蒸發(fā)的時候會吸收2257焦耳的能量。這是一份不小的能量,1克水加熱1℃只吸收4.18焦耳所以想煮干一鍋沸水是很耗時間的,以這種方式蒸餾出一加侖水需要花的能量是2.4千瓦時,也就是每立方米633千瓦時!在認真動手計算以前,我總夢想著可以將海水引導入一個封頂?shù)莫M長溝槽里,然后就可以得到新鮮的蒸餾冷凝水。這樣技術含量低,又可以利用太陽能,多棒!樂觀地估計,這種方法能夠利用到50%的入射到集熱溝槽中的光能,假設每平方米能夠接到5千瓦時/日的入射能量,那么每日就可以產(chǎn)出1加侖水。這樣如果要產(chǎn)出全加州需水量的10%,需要的溝槽面積是3600平方千米(此處已修改),直觀一點說,就是沿加州全海岸線的2.5公里寬的帶狀地域的面積。好吧,這是無法實現(xiàn)的,我杯具了。
不過現(xiàn)實中有更好的辦法。比如說,發(fā)電廠(包括核電廠)的高溫廢水可以用作蒸餾的補充熱源(熱電聯(lián)產(chǎn)的一種模式)。同時在大多數(shù)減壓設備里,只要將壓強降到大氣壓強的1/40左右(大約20托),水就能在室溫下沸騰蒸發(fā)了。這種方案下,得到1000升(1立方米)水只需要34千瓦時的能量,比起直接加熱633千瓦時的耗能,減壓法可是省多了。
大部分海水淡化廠使用的是一種叫做多級閃蒸的方法,不僅用到多個低壓室,而且水蒸汽會回流過新入海水旁邊,利用冷凝釋放的熱量為新入海水加熱,以提高能量使用效率。這樣的設備比單純用減壓室更加節(jié)省熱能,最后能達到每立方米18~25千瓦時的能耗,比起直接加熱就更是大大的節(jié)約了。
此外,還有一招叫反滲透法(reverse osmosis,簡稱RO)。一般來說,將淡水和咸水用只允許水分子通過的半透膜隔開,水分子會從淡水一側流向咸水一側,直到兩邊張壓相等,這就是自然滲透。但如果在鹽水一側施加壓力,可以迫使水分子從咸水一側流向淡水一側,就是反滲透法。典型的反滲透裝置可以達到每立方米5~7千瓦時的熱能消耗,不過滲透方法需要用到電能,假設使用熱力發(fā)電,反滲透法生產(chǎn)出1立方米的淡水的總耗能是17千瓦時。
所以說,最為常用的幾種淡化海水方法在熱能消耗上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RO法因使用的海水需要經(jīng)過預處理和過濾,以及使用半透膜等等,可能會顯得比較麻煩。然而,如果RO使用的電能是通過非熱能的方式產(chǎn)生的(比如風力發(fā)電、太陽能發(fā)電或水力發(fā)電等等),那么RO在熱能消耗這一點上就穩(wěn)贏其它方法。
通過以上的介紹,各位對海水淡化已經(jīng)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如果加州要用海水淡化的方式來獲得一部分的供水,從能量消耗的角度上來看意味著什么呢?以下我會用每立方米20千瓦時來估計海水淡化的能耗。
圣地亞哥市計劃要用一座日產(chǎn)淡水5000萬加侖的淡化廠來提供其日需水量的7%,這等于要消耗平均1.6億瓦特的功率。該地區(qū)總的用電功率是23億瓦特,所以淡化海水的功率可不算小了。而如果想完全用海水淡化來供水的話,需要消耗的平均熱功率也是23億瓦特,這意味著圣地亞哥地區(qū)的總能耗會大幅增加。具體到價錢上,預計每百立方英尺水4.80元的價格中,有大約一半是能耗成本,假設水費一直不變,要15年才能返還海水淡化廠的建造成本。
水和能量之聯(lián)系的重要性不僅止于學術研究的意義,水對于我們的實際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能量則是我們社會發(fā)展的基石。這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兩者之一出現(xiàn)了不足,可能會導致兩者都產(chǎn)生短缺的情況。在這個人口壓力越來越大、氣候變化影響越來越大的世界,水和能量的緊密關系似乎成為了一個麻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