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5天的第四屆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近日舉行。今年國際水資源周的主題是“不斷變化的城市環(huán)境中的可持續(xù)用水解決方案”,來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位政府官員、企業(yè)界人士和科學研究人員討論了包括國際水資源領域面臨的問題、氣候變化給水資源領域帶來的挑戰(zhàn),以及人口增長和城市化增加水資源需求等課題。
眾所周知,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500萬的新加坡長期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困擾,甚至不得不從鄰國購買水資源,以維持國民的生活以及生產需要。水資源成為制約新加坡發(fā)展的巨大瓶頸。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把水資源問題的改善視為一項戰(zhàn)略性要務,并動員全國之力完善整個供水系統(tǒng)。如今,通過收集雨水、淡化海水以及純凈生活廢水等基本措施,新加坡基本上具備了自己的獨立供水系統(tǒng)。
正因為新加坡在水資源問題上有著切膚之痛,所以對于分享自己在水務問題上的成功經驗顯得更為積極。國際水資源周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發(fā)起的,至今已舉辦4屆。為了表彰國際上在水務處理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團體和個人,新加坡政府還特設“李光耀水資源獎”,去年的得主是中國的黃河水利委員會。
在國際水資源周對話會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fā)言強調,對于新加坡來說,水不只是一種重要的資源,而且是可能威脅到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因素,因此為實現(xiàn)供水自給自足的目標,新加坡政府和全體國民一直都在不遺余力地努力著。自建國以來,新加坡就不斷修筑蓄水池、建造排水系統(tǒng)以及擴大集水區(qū)面積。在制定水資源政策方面,新加坡更是從不懈怠,甚至表現(xiàn)出超前意識,每當有新技術問世便將其投入使用。
李顯龍表示,新加坡非常愿意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共同分享水務處理方面的經驗并輸出相應技術。
今年的“李光耀水資源獎”由來自加拿大的詹姆斯·巴納德博士獲得。巴納德之所以能夠從20多個國家的72個提名人選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其發(fā)明了以天然微生物來處理廢水的方法,并得到全球供水回收廠家的廣泛采用。水資源獎提名委員會認為,巴納德所研發(fā)的項目以可持續(xù)的方法提升了水質并保護了自然環(huán)境,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益處。巴納德發(fā)明的生物脫氮除磷技術,簡單地說就是以天然微生物去除廢水中的氮和磷,以確保被排放到湖泊與河流中的水質潔凈無污染,不會對自然環(huán)境構成威脅,同時促進了水的再循環(huán)使用。在巴納德發(fā)明生物脫氮除磷技術之前,一般的供水回收都是使用化學物質來去除氮和磷,此方法不僅效果有限,而且成本也高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