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陜西西安召開的“渭河健康生命行第二屆渭河論壇”上,專家分析說,近年來“水少沙多”、污染嚴(yán)重,造成“涇渭不再分明”。
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最大支流,兩條河流曾經(jīng)孕育了燦爛的唐宋文化。與渭河相比,涇河上中游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yán)重,因而在陜西省高陵縣注入渭河處,形成了渭清涇濁的“涇渭分明”現(xiàn)象,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自然景觀。遺憾的是,近年來,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觀已經(jīng)很不明顯了。
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省三門峽庫區(qū)水文水資源局總工程師屠新武分析說,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渭河來水來沙量均大幅減少,下游年均徑流量減少近五成,但輸沙量只減少了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涇河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只減少了兩成和一成。因此可以說,渭河水量的減少直接導(dǎo)致了含沙量的上升,是涇渭不再分明的主要原因。
水污染是涇渭不再分明的另一原因。近年來渭河污染比較嚴(yán)重,涇河水質(zhì)同樣也不容樂觀,所以即使在含沙量較小的非汛期,同樣遭受污染的渭河、涇河在交匯處也不再分明。
|